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非政府组织对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的看法:

2013年06月27日

概要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媒体、政府及专家学者一直在观察和研究中国在国际贸易、政治和安全领域中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国人权近来在与其它非政府组织的交往中,了解到他们对中国影响力所提出的强有力的、时而富有挑战性的观点,为此决定做一个非正式的调查,以更好地了解民间社会对中国多元化的国际角色的看法。

由于我们收集的数据有限,我们深知调查结果不应该被夸大。我们在此选摘的只是初步的但却很有见解的结论,以期能推动将来更深入的讨论。总体来说,此次调查反映了对中国影响力的多元看法,这与我们平时在对外接触和合作中的观察得出的结论一致,即中国在国际上的存在和影响正在显现出来,但还不能为人们所充分了解认识,即便是在地方这一层级也是如此。

总的来说,我们发现调查问卷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可以促进非政府组织间开展更广泛的讨论。我们希望这些初步的调查结果能够激发进一步的讨论,并对已经展开的对话有所启发。这些对话对如何处理人权的普遍性问题、把握中国影响力提升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欢迎对此感兴趣的非政府组织访问以下链接,并回答调查问卷:

http://www.surveyexpression.com/Survey.aspx?id=4790eff7-a31d-4b81-ab2b-9209cf921b70

调查方法说明

5月初,中国人权设计了一份由10个问题组成的调查问卷,并将其散发给遍布世界主要地区的58个国家中的170个人权组织。我们选择的调查对象是以现有的合作联系为主,此外,通过搜索又补充了一些不同区域的人权组织,以使调查更具有代表性。在筛选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只选关注中国的非政府组织,但参与调查的组织大体上都对中国有一定兴趣。

我们设计的10个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 受访组织的规模、工作领域、从事的项目及所关注的区域等统计数据;
  • 受访组织在其所关注的领域对中国的影响力的广度及性质的认知;
  • 受访组织对中国影响力提升的应对方法。

 

调查问卷的回复率约为14%,做出回应的23个组织的工作范围涵盖了全球的主要区域。中国人权没有参加这次调查。

关于受访组织的地理区域有几点需要说明。第一,这些组织被要求勾选他们的工作所关注的国家或地区,而这不等同于这些组织的所在国。例如,回复我们问卷的有总部在西欧或美国的组织,但他们勾选的工作范围则有“全球”或他们所关注的某个具体地区。第二,关注地区一题若符合条件,可以多选。因此,有的国家的回复会在结果中被重复计算。最后,在区域对比中,我们采用的是从调查结果中得来的四个主要区域分类:亚洲、非洲、美洲和全球。那些将工作范围勾选为“全球”的只被纳入全球一项,而那些勾选了多个国家地区的则会被重复计算。

问卷中具体问题涉及到的附加方法说明信息,将呈现在相应图表下方的详述中。

调查结果

以下我们将以图表的形式展示受访组织对10个问题回复中的7个,并附上相应的说明。我们还对部分问题做了跨区域的比较。

问题一:地理1

从问题一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受访组织的工作几乎涵盖了全球的每一个区域。其中,东亚是最受关注的地区,占所有组织关注领域的18%;其次是全球,占所有组织关注领域的12%。

从总数上来看,关注亚洲的(包括东亚、南亚与中亚2)组织占总体的34%。考虑到中国人权的工作重点及受访组织与中国人权的合作联系,这一结果并不令人惊讶。以主要地理区域来看,关注美洲、非洲及全球的组织分别占总数的20%,18%和12%。由于所有勾选了欧洲或太平洋地区/大洋洲为工作地区的组织的结果,被囊括到相应的大地理区域,这几个地区将不会在下列的区域比较图表中分列出来。

问题二:所关注的专业领域3

问题二检视了受访组织所关注的专业领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受访组织可勾选所有符合的选项,由结果可看出,受访组织所从事的广泛而实质性的工作。图表上最外面的圆圈反映的是选项的勾选率最高,而非受访者的总数。圆心则表示此选项的勾选量为零。由此可见,公民和政治权利的勾选率最高,23个回复的组织中有18个的工作领域中包含此项。其次则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以及维护人权,分别被勾选了14和12次。受关注程度最低的是残疾人,受访组织中没有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在艾滋病领域工作的也很少,只有一个组织勾选了此项。

将受访组织对公民和政治权利的更多关注与问题一所得出的亚洲作为最受受访组织关注的地区联系起来考虑,会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大多数关注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的组织则主要集中在北美洲及整个非洲大陆(北非及撒哈拉以来的非洲)地区。

问题三:开展呼吁工作的方式4

问题三请受访组织勾选其开展呼吁工作的方式。同样,这一问题也是一题多选。下图呈现的是不同工作方式的采用情况。

在上图中,浅蓝色长条代表制度性干预手段,深蓝色长条代表研究及监查手段,黄色长条代表媒体和技术手段,绿色长条代表社区能力/支持。这并不是唯一的分类方式,更不具有绝对性和排他性,而只是给数据多增加一个解释性的维度而已。

大体来说,受访组织进行呼吁工作所采取的方式分布较为均衡,但对基层能力建设的努力则有些不足。我们注意到,公民社会组织应该是高科技的主要客户端群体之一,而数据显示受访组织在发展应用新的科技手段的表现则不那么积极。不过,这一数据是否真实地反映了更普遍的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跟踪。

问题四:中国影响力增强的地区5

问题四请受访组织勾选中国在其开展工作的国家或地区增强影响力的主要途径,并进一步说明他们对此的评价是正面、中性、混合,还是负面。

受访组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到了中国影响力的提升:文化交流、金融投资与贷款以及贸易(每项各收到18个反馈)。在这几个类别中,大多数(73%)的受访组织对中国贸易的增加褒贬混合在一起(42%)或反映正面(31%),对金融投资与贷款和文化交流上的看法在四个选项中的分布比较均衡。调查结果中明显意见分歧较小的有两项:23个受访组织中有8个对中国发展援助的增加持中性态度,对贸易持混合态度的也有8个组织。

当以世界主要区域划分这次调查结果时,在受访组织中占大多数的在亚洲开展工作的组织的数据则更加明了。下表是在比较了各区域对中国影响提升的看法后做出的统计总合。这一数据是将受访组织对各区域在各领域的评价以正面、中性、混合及负面分类叠加而来的。

下表将所收到的负面、混合、中性及正面评价以地理区域归类,以体现在不同地区开展工作的受访组织对中国在当地影响力所持评价的构成情况。如此一来,各区域间的差异显而易见。当然,由于我们收到的数据有限,图中所呈现的趋势并不能作为判断大方向的依据。由于中国身处亚洲,因此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少有在亚洲开展工作的受访组织对中国的影响做出中性的评价(仅占全体的9%)。受访组织对中国在美洲的影响的评价最为两极化(分别为30%和43%)。在全球开展工作的组织则以混合评价居多(50%),而对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的评价则多为中性(58%)。

问题五:中国投资及合作有所增加的产业领域6

问题五主要考察受访组织对中国在其所工作的国家或地区增加投资与合作的产业领域的观察。从反馈中可以看出对中国军事项目的投入看法最为负面,而在制造业和供应链方面的投资或合作则最受欢迎,信息及通信技术次之。看法最分歧的是在中国开采资源的问题上,正面、负面及中性的评价持平。

当我们把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以大地理区域划分时,我们再次看出中国在美洲的影响虽以正面评价居多,但其受到的负面评价(19%)和正面评价(56%)在所有区域中同样是最多的。在全球开展工作的受访组织对中国的投资或合作项目的增加最少正面评价(仅有1%),而在非洲工作的受访组织则普遍对中国在该地区扮演的角色持中性评价(56%)。

问题六:中国影响提升与人权问题的联系7

问题六请受访组织指出,如果有的话,请他们勾选在他们开展工作的国家或区域随着中国的影响力增长而带来所列举的人权问题,并说明这两者是否有联系。

这个问题上最大的共识主要在审查和/或监视以及压制公民社会两项上,不仅获得了最多的勾选,表示二者有联系的组织也最多。

这一数据以大地理区域划分后,在全球范围开展工作的组织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的统计数据最为惊人。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选择“有联系”的组织之多(48%),以及选择“没联系”的组织之少(0%)。在非洲工作的组织认为中国的发展与人权问题无关的比率最高(50%)。受访组织对中国在美洲的影响不确定性最小,认为有联系的占37%,认为没有联系占43%。

问题七:交往策略8

最后一个问题考察的是公民社会应对中国在当地日益提升的影响力而采取的交往策略。

与问题三对开展呼吁活动方式的调查类似,我们用不同的颜色将选项分类作为释义。黄色表示对媒体的使用,深蓝色代表与国际和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互动,浅蓝色表示与中国的机制和国家或个体组织或公司相关的策略,绿色则代表以中国人(在中国大陆或海外的)为导向的策略。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受访组织最常使用是国内和国际媒体。选取此项的受访组织比使用第二种常用手段(国际性/区域性的补救机制)高出一倍。如问题三所示,受访组织较少使用与公民社会交往的策略。最少使用的是与商业的交往,尤其是与中国国有企业或私营企业交往的模式。

 

1. 问题一收到回复总数:23^

2. 专注于俄罗斯的组织在统计时被划入中亚区块。^

3. 问题二收到回复总数:23^

4. 问题三收到回复总数:23^

5. 问题四收到回复总数:22^

6. 问题五收到回复总数:20^

7. 问题六收到回复总数:22^

8. 问题七收到回复总数:23^

2013年5月,中国人权利用去土耳其参加国际人权联盟(FIDH)第38届代表大会的机会,采访了在缅甸、白俄罗斯、柬埔寨、利比里亚及墨西哥等国家从事人权工作的人士。请观看我们对话的视频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