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关于本期

2013年12月30日

动荡历史中的人生之路

“你的人生经历对你人生观的形成、人生道路的选择以及对中国未来的展望起了什么作用?”这是我们最近向不同世代的中国人提出的问题。我们想了解现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对个人人生的影响。换句话说,他们每一个人是如何度过动荡的历史年代。

我们收到的答复,汇集成本期精彩的内容。他们讲述了各自的人生经历,他们的人生故事浓缩了厚重的历史。

本期撰稿人中最年长的生于1947年,最小的生于1990年。我们大体上把他们分成两组:一是那些“生在红旗下”、经历过文革和1989年的民主运动的作者;二是那些出生在经济改革和充斥着社会冲突和思想矛盾时代的“新世代”。

第一部分:生在红旗下

在第一组中,他们人生经历中最重大也是最痛苦的历史事件是文化大革命。尽管已经过去多年,但创深痛巨,惨痛的记忆仍然困扰着他们。但对他们中的一些人来说,这种人生的遭遇也促使他们深入执着地寻找答案。这使他们在政治上被打入另册,受到排斥,而这又更加促使他们反抗当局强加给他们的精神奴役。

这一组文章的作者有:胡平(生于1947年) ,他在1979年民主墙运动期间发表了《论言论自由》一文,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是文革后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文献;严力( 生于1954年),“星星”派画家和“今天”派诗人,孟浪( 生于1961年),是1980年代中国“海上诗派”代表,他们两人是在文革废墟上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诗人和作家;夏业良(生于1960年) ,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因发表政治观点于2013年10月被解聘;肖国珍(生于1972年),活跃的维权律师,除了讲述她个人的故事外,还提供了记述维权律师丁家喜的短文,丁因要求公示官员财产于2013年2月被当局拘留至今。

这一部分还有两篇评论毛泽东的文章:一篇是布衣文化学者王康剖析毛的思想来源对其专制统治下灾难性政策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权资深政策顾问高文谦探讨为什么崇毛是当今中国社会转型的最大障碍一文。

第二部分:新世代:展望未来

对于出生在改革时代的世代,他们的对外联系是通过人群、思想、信息,尤其是互联网指数级增长的流动来实现的,尽管中国政府一直企图对此加以控制。这给了他们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看他们的国家、他们的生活,以及来自他们内心的最迫切的发展需求。

这一部分文章的作者有:砚庄(生于1989年),她在海外留学期间第一次发现了她出生那年发生的六四事件真相;蒋无忌(生于1989年),他希望有一个诚实的政府、一个有规则的商业社会和一个公平的教育体系,来鼓励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以及阿舜(生于1990年),记述了他的母亲因修炼法轮功而被送去劳教后,他如何从一个不懂事的小男孩学会了独立生活。

第三部分:老外的视角

在这一部分中,两位对中国深有感情的美国人讲述了他们在中国的经历和遭遇:艺术史学家•乐博特•科恩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3个月后,初次访问中国,用幽默的笔触记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之间的碰撞;另一位是新闻记者保罗·慕亦仁,他在中国从事了18年的新闻工作,重点是报道中国政府漠视民众的权益。他2012年11月离开中国,2013年中国当局告诉他,不会再给他返回中国的签证。

本期的文化之角,有四篇书评,其中有盖思德对《“解放”的悲剧:中国革命史,1945-1957》一书的评论,该书是冯客所撰写的反映毛泽东统治下的中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盖思德强调指出:这本书“推翻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统治的最后一个幸存的神话:即从1949年‘解放’到1958年发动大跃进是‘黄金时期’”。慕亦仁在对廖亦武的监狱回忆录《为了一首歌和一百首歌:一位诗人的中国监狱之旅》的书评中,指出作者的坦诚和爽快,不仅写出如何在充满兽性的牢狱中生存下来,而且也毫不讳言他作为丈夫和父亲的人性缺点。另外,还有梅兆赞评论朱其华写的《一九二七年底回忆》。这是一本个人回忆录,作者曾是年轻的共产党人,记述国共合作破裂前的往事。还有一篇书评将于稍后刊出,是谭竞嫦对瑞克•弗兰克·约根森所著《互联网与人权》一书的评论。这是一本主要分析研究全球范围的法治、民主、人权与发展之间重要关系的著作,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建设有着特殊意义。

 

错误 | Human Rights in China 中国人权 | HRIC

错误

网站遇到了不可预知的错误。请稍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