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芮莎菲 (Sophie Richardson) 评《欧盟与中国的人权对话:缄默外交和局限》

2014年07月25日

低估的不守诚信

1989年中国的天安门大屠杀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它是促使世界各国政府将人权列入外交政策议程当中的事件之一。从那时起,外交官、活动人士、学者以及其他人已经在辩论支持尊重中国人权的最佳途径,尤其是考虑到中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毫不妥协,而现今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和经济实力更坚定了中国的立场。在20世纪90年代,标准的外交工具包括将贸易与人权状况挂钩,迫使北京政府释放监狱中的犯人或流放海外,在联合国通过批评中国人权纪录的决议,并试图让中国官员参与到更为系统的关于人权的讨论当中。

但在随后的十多年, 随着中国政府威胁采取经济和外交手段打击报复的实力大大增强,越来越多国家主要或只在闭门的情况下提出这些问题。大约有十几个国家,从欧盟、美国到日本、智利,已经开展双边人权对话:形成某种模式、一年或两年一度、参与者有中国和上述其它国家的政府官员、学者,有时有非政府组织参与。有些国家公开报告他们与中国的对话,其它的则低调进行,以至连本国政府的一些高级官员都不知道对话的存在。几乎没有哪国政府很好协调了人权对话与政府内部寻求与中国保持更密切联系的举动。这些似乎享受了某些积极变化作为对话成果的人确信,应当一致努力来保证人权对话,这并不是提出人权问题的唯一场合。

Katrin Kinzelbach这本出色的新书《欧盟与中国的人权对话:缄默外交和局限》,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表明,主要是“缄默外交”的途径对积极影响中国的人权环境作用甚微,她的分析可以很好地扩展到一些其它国家。在Kinzelbach看来,欧盟的途径不仅未能产生预期的结果,而且它恰恰带来了错误的影响:“……多年来,(中国官员)已经成为人权对话的专家……定期的闭门保密对话为少数中国官员提供了强化训练的机会,如何应对——以及有效反对——人权相关的询问、批评和建议。”

本书追溯了1995年欧盟开始与中国人权对话一直到2010年对话的由来。作者基于采访和大量的文献研究,包括很难接触到的内部备忘录,其最大贡献之一是把欧盟关于与中国对话的决定的信息明晰地公开了,其中大部分已被莫名其妙地禁止查阅,包括当年参与过对话的人。要梳理涉及二十多个欧盟成员国、轮值主席国这些年来关于人权对话的历程,包括在行政、外交、政治方面的记录和变化的机制,并非一件易事。

Kinzelbach记录了欧盟的转变所经历的经济和政治变化,从对抗,比如在以前的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的决议,到进行“定期秘密会谈”的转变,此时更广泛的中欧双边关系也经历了经济和政治的巨大变化。Kinzelbach贯穿全书地回顾了双方希望从对话中达成的结果,呈现出不断扩大的预期鸿沟,最后总结道:“……经过近二十年的定期会谈,欧洲和中方与会者继续存在对原则、事实和过程的分歧。”

这是为什么呢?Kinzelbach提出了两大问题。首先是众所周知的:欧盟自身错综复杂和不断变化的机制阻碍了它抵制中国政府试图使对话无意义的能力。她详述了分别由欧盟主席国和代表团团长、欧盟和成员国、布鲁塞尔欧盟总部官员和欧盟驻北京官员在同一时间和在关键问题上提出的具有实质性区别的立场。令人惊愕的是,欧盟没有能力形成一致的立场,保持连续性,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或者保持创造力和敏捷性;他们更关心“政治上的可持续”而不是中国的人权进步,这表明欧盟实际预期是如此之低,从而解释了为何明显的缺乏进展。

其次,Kinzelbach指出了欧盟长期以来低估了中国政府参与对话时的不守诚信,高估了取得进展的可能性。比如,她记述2007年时,欧盟官员引用了中国政府关于死刑数量显著下降的声明,在内部为他们采取的途径有效进行辩护,认为欧盟在对话中对死刑的关注起了作用。但没有人想到去质疑他们所声称的是否有可靠依据,或者去调查它是否与对话有关。相类似的,欧盟官员继续同意由中方提出的为对话设置日益增多的限制,包括访问那些他们已经知道只是摆设的任意拘留场所;或者允许中国官员指定欧盟邀请哪些人参加对话下设的研讨会。

本书结束时的建议具有挑战性。Kinzelbach表示,鉴于软弱的对话,对欧盟来说唯一有用的工具就是天安门事件之后对中国实施的武器禁运。个别成员国不时提出解除禁运的想法,但这需要所有成员国一致投票通过,因此它是个不大可能的前景。Kinzelbach建议说,欧盟可以提议解除对华武器禁令,“……如果中国领导人同意重新评价天安门大屠杀,如果他们允许独立调查,如果他们停止审查公共记忆”。然而,保证这些结果——并且放弃即使只有象征性的武器禁运这一强大的工具——需要有勇气、坚持不懈和极大的愿望等等去支持改变中国国内持续的、粗暴的人权侵犯行为,而Kinzelbach已经证明欧盟要做到这一切存在相当的困难。

[中国人权翻译]

 

©中国人权版权所有。若转载,请致函 communications@hrichina.org 获授权协议。

欧盟与中国的人权对话:缄默外交和局限
Katrin Kinzelbach
出版:劳特利奇出版社 (Routledge)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08日
页数:272

书评作者简介

芮莎菲,“人权观察”组织中国部主任。芮莎菲博士发表过多篇关于中国国内的政治改革、民主化以及中国、香港、柬埔寨和菲律宾的人权问题的文章。

错误 | Human Rights in China 中国人权 | HRIC

错误

网站遇到了不可预知的错误。请稍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