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非政府組織對中國國際影響力提升的看法:

2013年06月27日

概要

在過去的數十年間,媒體、政府及專家學者一直在觀察和研究中國在國際貿易、政治和安全領域中日益重要的角色。 中國人權近來在與其它非政府組織的交往中,了解到他們對中國影響力所提出的強有力的、時而富有挑戰性的觀點,為此決定做一個非正式的調查,以更好地了解民間社會對中國多元化的國際角色的看法。

由於我們收集的數據有限,我們深知調查結果不應該被誇大。我們在此選摘的只是初步的但卻很有見解的結論,以期能推動將來更深入的討論。總體來說,此次調查反映了對中國影響力的多元看法,這與我們平時在對外接觸和合作中的觀察得出的結論一致,即中國在國際上的存在和影響正在顯現出來,但還不能為人們所充分了解認識,即便是在地方這一層​​級也是如此。

總的來說,我們發現調查問卷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可以促進非政府組織間開展更廣泛的討論。我們希望這些初步的調查結果能夠激發進一步的討論,並對已經展開的對話有所啟發。這些對話對如何處理人權的普遍性問題、把握中國影響力提升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有著重要意義。

我們歡迎對此感興趣的非政府組織訪問以下鏈接,並回答調查問卷:

http://www.surveyexpression.com/Survey.aspx?id =4790eff7-a31d-4b81-ab2b-9209cf921b70

調查方法說明

5月初,中國人權設計了一份由10個問題組成的調查問卷,並將其散發給遍布世界主要地區的58個國家中的170個人權組織。我們選擇的調查對像是以現有的合作聯繫為主,此外,通過搜索又補充了一些不同區域的人權組織,以使調查更具有代表性。在篩選過程中,我們並沒有隻選關注中國的非政府組織,但參與調查的組織大體上都對中國有一定興趣。

我們設計的10個問題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

  • 受訪組織的規模、工作領域、從事的項目及所關注的區域等統計數據;
  • 受訪組織在其所關注的領域對中國的影響力的廣度及性質的認知;
  • 受訪組織對中國影響力提升的應對方法。

 

調查問卷的回复率約為14%,做出回應的23個組織的工作範圍涵蓋了全球的主要區域。 中國人權沒有參加這次調查。

關於受訪組織的地理區域有幾點需要說明。第一,這些組織被要求勾選他們的工作所關注的國家或地區,而這不等同於這些組織的所在國。例如,回复我們問卷的有總部在西歐或美國的組織,但他們勾選的工作範圍則有“全球”或他們所關注的某個具體地區。第二,關注地區一題若符合條件,可以多選。因此,有的國家的回復會在結果中被重複計算。最後,在區域對比中,我們採用的是從調查結果中得來的四個主要區域分類:亞洲、非洲、美洲和全球。那些將工作範圍勾選為“全球”的只被納入全球一項,而那些勾選了多個國家地區的則會被重複計算。

問卷中具體問題涉及到的附加方法說明信息,將呈現在相應圖表下方的詳述中。

調查結果

以下我們將以圖表的形式展示受訪組織對10個問題回復中的7個,並附上相應的說明。我們還對部分問題做了跨區域的比較。

問題一:地理1

從問題一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受訪組織的工作幾乎涵蓋了全球的每一個區域。其中,東亞是最受關注的地區,佔所有組織關注領域的18%;其次是全球,佔所有組織關注領域的12%。

從總數上來看,關注亞洲的(包括東亞、南亞與中亞2)組織佔總體的34%。考慮到中國人權的工作重點及受訪組織與中國人權的合作聯繫,這一結果並不令人驚訝。以主要地理區域來看,關注美洲、非洲及全球的組織分別佔總數的20%,18%和12%。由於所有勾選了歐洲或太平洋地區/大洋洲為工作地區的組織的結果,被囊括到相應的大地理區域,這幾個地區將不會在下列的區域比較圖表中分列出來。

問題二:所關注的專業領域3

問題二檢視了受訪組織所關注的專業領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受訪組織可勾選所有符合的選項,由結果可看出,受訪組織所從事的廣泛而實質性的工作。圖表上最外面的圓圈反映的是選項的勾選率最高,而非受訪者的總數。圓心則表示此選項的勾選量為零。由此可見,公民和政治權利的勾選率最高,23個回复的組織中有18個的工作領域中包含此項。其次則是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以及維護人權,分別被勾選了14和12次。受關注程度最低的是殘疾人,受訪組織中沒有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在艾滋病領域工作的也很少,只有一個組織勾選了此項。

將受訪組織對公民和政治權利的更多關注與問題一所得出的亞洲作為最受受訪組織關注的地區聯繫起來考慮,會得出很有意思的結論。大多數關注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的組織則主要集中在北美洲及整個非洲大陸(北非及撒哈拉以來的非洲)地區。

問題三:開展呼籲工作的方式4

問題三請受訪組織勾選其開展呼籲工作的方式。同樣,這一問題也是一題多選。下圖呈現的是不同工作方式的採用情況。

在上圖中,淺藍色長條代表制度性干預手段,深藍色長條代表研究及監查手段,黃色長條代表媒體和技術手段,綠色長條代表社區能力/支持。這並不是唯一的分類方式,更不具有絕對性和排他性,而只是給數據多增加一個解釋性的維度而已。

大體來說,受訪組織進行呼籲工作所採取的方式分佈較為均衡,但對基層能力建設的努力則有些不足。我們注意到,公民社會組織應該是高科技的主要客戶端群體之一,而數據顯示受訪組織在發展應用新的科技手段的表現則不那麼積極。不過,這一數據是否真實地反映了更普遍的情況還有待進一步跟踪。

問題四:中國影響力增強的地區5

問題四請受訪組織勾選中國在其開展工作的國家或地區增強影響力的主要途徑,並進一步說明他們對此的評價是正面、中性、混合,還是負面。

受訪組織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到了中國影響力的提升:文化交流、金融投資與貸款以及貿易(每項各收到18個反饋)。在這幾個類別中,大多數(73%)的受訪組織對中國貿易的增加褒貶混合在一起(42%)或反映正面(31%),對金融投資與貸款和文化交流上的看法在四個選項中的分佈比較均衡。調查結果中明顯意見分歧較小的有兩項:23個受訪組織中有8個對中國發展援助的增加持中性態度,對貿易持混合態度的也有8個組織。

當以世界主要區域劃分這次調查結果時,在受訪組織中佔大多數的在亞洲開展工作的組織的數據則更加明了。下表是在比較了各區域對中國影響提升的看法後做出的統計總合。這一數據是將受訪組織對各區域在各領域的評價以正面、中性、混合及負面分類疊加而來的。

下表將所收到的負面、混合、中性及正面評價以地理區域歸類,以體現在不同地區開展工作的受訪組織對中國在當地影響力所持評價的構成情況。如此一來,各區域間的差異顯而易見。當然,由於我們收到的數據有限,圖中所呈現的趨勢並不能作為判斷大方向的依據。由於中國身處亞洲,因此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少有在亞洲開展工作的受訪組織對中國的影響做出中性的評價(僅佔全體的9%)。受訪組織對中國在美洲的影響的評價最為兩極化(分別為30%和43%)。在全球開展工作的組織則以混合評價居多(50%),而對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的評價則多為中性(58%)。

問題五:中國投資及合作有所增加的產業領域6< /p>

問題五主要考察受訪組織對中國在其所工作的國家或地區增加投資與合作的產業領域的觀察。從反饋中可以看出對中國軍事項目的投入看法最為負面,而在製造業和供應鏈方面的投資或合作則最受歡迎,信息及通信技術次之。看法最分歧的是在中國開採資源的問題上,正面、負面及中性的評價持平。

當我們把這一問題的調查結果以大地理區域劃分時,我們再次看出中國在美洲的影響雖以正面評價居多,但其受到的負面評價(19%)和正面評價(56% )在所有區域中同樣是最多的。在全球開展工作的受訪組織對中國的投資或合作項目的增加最少正面評價(僅有1%),而在非洲工作的受訪組織則普遍對中國在該地區扮演的角色持中性評價( 56%)。

問題六:中國影響提升與人權問題的聯繫7

問題六請受訪組織指出,如果有的話,請他們勾選在他們開展工作的國家或區域隨著中國的影響力增長而帶來所列舉的人權問題,並說明這兩者是否有聯繫。

這個問題上最大的共識主要在審查和/或監視以及壓制公民社會兩項上,不僅獲得了最多的勾選,表示二者有聯繫的組織也最多。

< /p>

這一數據以大地理區域劃分後,在全球範圍開展工作的組織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的統計數據最為驚人。我們可以明顯看到選擇“有聯繫”的組織之多(48%),以及選擇“沒聯繫”的組織之少(0%)。在非洲工作的組織認為中國的發展與人權問題無關的比率最高(50%)。受訪組織對中國在美洲的影響不確定性最小,認為有聯繫的佔37%,認為沒有聯繫佔43%。

問題七:交往策略8

最後一個問題考察的是公民社會應對中國在當地日益提升的影響力而採取的交往策略。

與問題三對開展呼籲活動方式的調查類似,我們用不同的顏色將選項分類作為釋義。黃色表示對媒體的使用,深藍色代表與國際和多方利益相關者的互動,淺藍色表示與中國的機制和國家或個體組織或公司相關的策略,綠色則代表以中國人(在中國大陸或海外的)為導向的策略。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目前受訪組織最常使用是國內和國際媒體。選取此項的受訪組織比使用第二種常用手段(國際性/區域性的補救機制)高出一倍。如問題三所示,受訪組織較少使用與公民社會交往的策略。最少使用的是與商業的交往,尤其是與中國國有企業或私營企業交往的模式。

 

1. 問題一收到回复總數:23^

2. 專注於俄羅斯的組織在統計時被劃入中亞區塊。 ^

3. 問題二收到回复總數:23^

4. 問題三收到回复總數:23^

5. 問題四收到回复總數:22^

6. 問題五收到回复總數:20^

7. 問題六收到回复總數:22^

8. 問題七收到回复總數:23^

2013年5月,中國人權利用​​去土耳其參加國際人權聯盟(FIDH)第38屆代表大會的機會,採訪了在緬甸、白俄羅斯、柬埔寨、利比里亞及墨西哥等國家從事人權工作的人士。請觀看我們對話的視頻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