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中國人權論壇 2014.1 關於本期

2014年07月25日

“六四”25週年後

1989年6月4日,中國政府動用軍隊暴力鎮壓了要求民主、反對腐敗、呼籲政治改革的中國民眾。儘管過去25年來,經濟改革引人注目地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但當局以此拒絕政治改革,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不穩定和環境的惡化。2010年以來,官方鎮壓正在壯大的新公民運動、打壓維權律師、監管收緊媒體和信息傳播,嚴重破壞了法治的進程。在香港,也能感受到當局的收緊控制。1997年主權回歸時,北京政府曾經保證香港的自由和生活方式受“一國兩制”法律框架保護,50年不變。作為1989年大陸民主運動的堅定支持者,1997年後中國唯一一個允許民眾公開要求政府對“六四”承擔責任的香港,其新聞自由現在已經受到嚴重侵蝕,北京在承諾2017年普選特首的問題上也出現了倒退。

本期《中國人權論壇》關注“六四”鎮壓25週年後,中國大陸和香港的現狀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和挑戰。

“努力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這部分內容包括由“天安門母親”撰寫的文章、採訪錄和拍攝的視頻。“天安門母親”是一個由“六四”罹難者親屬和倖存者組成的群體,20多年來一直堅持要求調查真相、追究責任和給予賠償。“天安門母親”通過記述當局“六四”鎮壓造成的家庭慘劇和他們面對威脅騷擾時發出頑強、勇敢的聲音,一直在抵制官方的強制失憶,堅持追究逍遙法外的責任者,為達此目的,他們將“努力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前兩篇文章是首次公開發表的回憶文章:《生於多難,殤於一瞬》,由丁子霖撰寫;她是“天安門母親”群體的前發言人,文章講述了她17歲的兒子蔣捷連成為“六四”鎮壓的最早一批遇難者的故事;《清明時節憶故人——追思難友杜東旭先生》,由丁子霖和其丈夫蔣培坤撰寫,紀念2013年去世的一位86歲高齡的“六四”遇難者家屬。

這部分還收錄了17篇由“天安門母親”成員撰寫的文章和5個視頻採訪,這是在2013年秋,群體成員長途跋涉探望採訪難屬的內容。大部分篇目已於今年“六四”25週年前夕,在中國人權網站首發。

法治博弈的力量

這部分內容關注的是圍繞法治展開博弈的三個方面:官方的社會控制模式的重大轉向,維權律師和公益律師採取的新策略,以及公民運動倡導人發出的心聲。

在《從維穩模式到掃蕩模式》一文中,法律學者和人權活動人士滕彪分析了習近平所採取的政府管理和控制民間社會的新的模式。滕彪認為,以2013年羈押公開呼籲財產公開的“西單四君子”為開端,當局採取了針對整個民間社會的掃蕩模式,旨在“清除民間集結的節點,消滅民間領袖的萌芽,瓦解民間反抗的能力”。中國政府之所以採取這種新的模式,是因為已經覺察到所面臨的危機——敢言的民間活躍人士上街維護基本權利、要求政府施政透明,而這一點也正是導致這種模式無法取得成效的原因所在,尤其是當中國民間社會已經自我修復能力的情況下。

在《律師能為中國法治構建一個法律綜合體係嗎》一文中,法律學者傅華伶評述了2010年到2011年中國政府進行鎮壓之後,維權律師的新特點和新策略,包括言辭的轉向、普通維權者和維權律師的聯合、專業公益律師這一群體的興起。以這些發展為背景,他論述了公益律師構建社會資本的三種方式:互助協作(在政府控制的律師協會之外組織替代的團體和網絡),橫向合作(公益律師向外拓展,與民間社會組織建立聯盟),以及與官方溝通(與官方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和信任以影響政府決策)。

在《如果我失去自由——記憶中的許志永》一文中,肖國珍刻畫了一位新公民運動的重要發起者的人物肖像;新公民運動是在中國倡導公民權利和責任的一個重要的維權運動。2014年1月,許志永被當局以“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罪判刑4年。

香港:北京破壞承諾?

2014年6月,中國政府發表白皮書,強調北京對香港擁有“全面管治權”。白皮書以及近期中國官員關於特首候選人必須對中央政治忠誠的表述,以及不斷惡化和倒退的自由,都使得許多香港人日益擔憂他們的未來。北京的高壓控製手段也激起了越來越多的民眾抗議和遊行,包括“佔領中環”公民抗命運動、2014年6月27日,1000多名律師靜默遊行抗議白皮書;約有50萬人參加了一年一度的“七一”大遊行;以及為數眾多的民眾參加非正式的公民投票決定​​選舉方案——730萬香港人中有將近80萬人參加投票,88%的投票者認為香港本地立法機構(立法會)應該否決任何不符合國際標準的政府選舉方案。

2017年第五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的選舉正處於重要關頭。自從1997年英國向中國歸還香港主權以來,歷任​​特區行政長官都是由1200名成員組成的親北京的選舉委員會提名產生。然而,在200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宣布香港可以在2017年由普選選舉產生自己的行政長官。

在《香港特區行政長官選舉改革辯論簡述》一文中,香港律師協會非執業會員張語軒概述了現有法律框架,探討了當前關於2017年選舉改革建議的辯論,重點在其關鍵問題:“普選”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在《民主路遙  自由更不可丟》一文中,資深記者、前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分享了她對構成言論自由的兩個主要威脅的觀察——北京的干涉以及記者的自我審查。麥燕庭指出民間社會應在要求政府對權利和自由提供系統保護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若達不到目的,則應尋求國際社會的幫助。麥燕庭還建議,為支持有良知和專業操守的記者,應建立網上獨立媒體,對政府以“保密”為由造成的施政不透明起到製衡作用。

在這一部分內容中,我們展示了由中國人權拍攝的香港2014年6、7月間抗議的照片和視頻:“七一”大遊行的照片和視頻、6月27日律師遊行的視頻,以及6月20日“為民主而唱”集會的視頻。

 

©中國人權版權所有。若轉載,請致函communications@hrichina.org 獲授權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