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一部揭露历史罪恶的纪录片 ——50年代大堡少年劳教所纪实

2013年04月17日

一直关注中国人权问题的广州中山大学教授艾晓明最近写了影评, 介绍谢贻卉刚完成的纪录片《大堡小劳教》。该片揭露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四五千未成年的儿童在四川省峨边县大堡镇的劳教场所遭受的非人待遇, 所有的孩子都被强制劳动,遭受非人折磨,并经受了旷日持久的大饥饿,一天竟有多达12个孩子惨死。

该纪录片是从原《四川日报》记者、右派老人曾伯炎的寻访开始,老人当年被打成右派后被送往四川峨边沙坪农场劳教。关押那些被劳教的孩子们的大堡离沙坪农场有三十五公里,是该农场的一个分场。片中采访了很多当年被关在大堡的幸存者,他们讲述了自己作为小劳教怎么劳作、怎么睡,如何度过大饥荒的年代。当孩子们因饥饿而死,医生的死亡证明都只能写多功能衰竭,或者因病死亡,绝不能写营养不良水肿。小劳教们还讲到面对死亡的冷漠,因为发生得太多、太频繁了。

艾晓明称赞影片“对历史的揭示意义是非同寻常的”,它提供的证词再现了那一段历史的罪恶,推翻了劳教制度合法性的说法。艾晓明在文中总结说:“因为在人吃人的环境中,受害者自己的人性被彻底剥夺,成为相互之间的刽子手。”

《大堡小劳教》预告片

导演:谢贻卉
时长:104分钟
字幕:中英文
公映:2013年5月1日,台北。点击此处了解详情(中文)。

欲阅读该影评原文,请点击:http://hrichina.org/cn/content/6607中国人权已将该影评全文译成英文,欲阅读译文,请点击:http://www.hrichina.org/content/6635


清明悼亡魂:中国少年劳教犯幸存者的证词——看谢贻卉纪录片新作《大堡小劳教》(节选)

艾晓明

2013年2月28日

随着寻访的足迹所至,我们看到了这一惨剧是怎样开始的。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四川省峨边县大堡镇的劳教场所集中了数千孩子,这在一开始是源于学习苏联改造流浪儿的实践。这些孩子,小的十岁,大的十七岁,他们因各种原因但主要不是犯罪而被收容——因为一点小的过失,因为父母的疏忽;因为父母认为劳教是为孩子提供学习劳动机会;还有的就只是因为公安要完成抓犯人的指标……这些少年人在大堡经历了非人的折磨,很多人最后死在那里,无人知晓。

有关劳教罪恶,我们目前耳闻的主要是今天成年人的经验;而这部影片揭示了劳教制度的起源。它是在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高潮中由国务院公开发布的,当时有很多右派都被送去劳教,其遣送范围也扩展到所谓坏分子。但针对少年儿童的劳教,特别显示出其混乱非法的特点,因为它模糊了罪与非罪的边界;它似乎是为了教养失去监护的孩子,这里也模糊了福利和惩罚的边界。但是从当事人的回忆来看,从一开始,它就是在罪恶与惩罚的范畴里实施的,以至于在孩子快要饿死时,父母亲自去讨要也要不出来孩子,因为管教干部说,他们是罪犯,没有改造好。在新中国当时的领导人看来,社会环境必须纯净无暇,它不能有流浪儿,也不可以看见偷盗和儿童行为中各种无足轻重的小错。于是,在劳动“教养”的幌子下,一场针对贫困和资源匮乏者的强制性收容开始。被骗入、抓入劳教农场的孩子们,其吃住简直与纳粹集中营无异,虽然没有焚尸炉,但随之而来的大饥荒,让这些孩子陷入比焚尸炉更悲惨的死亡:一场旷日持久的饥饿。

在新中国当时的领导人看来,社会环境必须纯净无暇,它不能有流浪儿,也不可以看见偷盗和儿童行为中各种无足轻重的小错。于是,在劳动“教养”的幌子下,一场针对贫困和资源匮乏者的强制性收容开始。被骗入、抓入劳教农场的孩子们,其吃住简直与纳粹集中营无异,虽然没有焚尸炉,但随之而来的大饥荒,让这些孩子陷入比焚尸炉更悲惨的死亡:一场旷日持久的饥饿。

欲阅读该影评原文,请点击:http://hrichina.org/cn/content/6607

错误 | Human Rights in China 中国人权 | HRIC

错误

网站遇到了不可预知的错误。请稍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