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杨逢时:涓涓细水流入大海——写在“六四”二十九周年之际

2018年06月08日

女高音独唱:冰冷的夏季(汪成用)
天添演唱:“送别”(J.P. Ordwa/李叔同)

二十九年﹐一代人的光阴。峷峷学子已知天命。年年纪念﹐年年期盼﹐年年不忘初衷。

面对海外民主运动二十九年的沉浮﹐有人痛心﹐有人意冷﹐有人质疑—“有用吗?”然而﹐我看到的则是在狂风骤雨中依然顽强屹立着的那盏自由女神的灯塔﹐及聚集在这座灯塔下的一群执着的自由与真理的追求者。他们故乡难归﹐亲人难逢。年复一年坚守着良心的底线﹐守护着这盏不灭的灯塔。

每个学期有那么一天﹐我站在讲台上﹐通过介绍自己的音乐﹐向学生们讲述“天安门六四”的悲剧和壮举。我不清楚﹐这个弱小的声音能起多大的作用﹐但我知道﹐每年在美国会增加一批年轻人了解到什么是“六四”而认识到一个真实的中国现状。近些年来﹐班上也常有一两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当我讲完“六四”时﹐我会留意他们的反应。值得欣慰的是﹐至今还没有一个“唱反调”的。在学校﹐我一贯一视同仁中国学生和其他学生﹐也不鼓励在课堂里用中文交谈。但有一次一女生看了我的“六四”音乐视频,下课后第一次用中文向我表示﹐“老师﹐太感动了。我们在国内什么都不知道……”这之后我们谈了很久。我也从此成为了这个学生可信任的导师。又一次﹐另一个学生告诉我﹐她曾在网上把我的“六四”音乐视频都看了一遍﹐“正因如此﹐老师﹐我才选修你的课呀!”今年﹐当她听了我为”六四“作的新曲时﹐主动对我说﹐她可以帮我演唱帮我录音。

我在芝加哥认识的一位来自台湾的教授朋友﹐尽管后来搬去了外州﹐但一到“六四”﹐他继续坚持在芝城的中文报上刊登纪念广告。我们平时并没什么联络﹐也很少谈起“六四”的话题。但在这难忘的一天﹐我们却不约而同地通过各自表达的“六四”纪念广告而相聚在同一个报刊上。二十九年来﹐息息相通﹐心心相印。而另一位来自上海的医师朋友﹐也从不忘在这一天的中文报上买下一版面﹐以浓重的黑墨年年写下“1989年6月4日北京”……

这一切无不使我感慨而备受鼓舞。也许﹐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然而﹐如果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尽心尽力持之以恒默默耕耘低调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以互助互敬理解包容的爱心情怀与关注中国前途的一切仁人志士携手共进﹐无谓“有用”与否﹐奋斗目标则永不偏移。总有一天涓涓细水会流入大海的怀里。正义得以伸张﹐邪恶受到惩罚。自由的灯塔终将照亮彼岸的故乡﹐“红墙”的倒塌应该不会是太遥远的明天。

谨以此文纪念“六四”这个不能遗忘的日子。祈祷上帝祝福保佑“六四”难属及幸存者﹐愿历代抗暴反共英灵精神永存。

作者投稿

——转自华夏文摘第一四一八期(2018-06-03)

中国人权双周刊》第237期,2018年6月8日—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