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堅持公義 放下仇恨

2013年06月26日

在《一面之詞》裡,我寫過這樣兩句話:
“信主的人是幸運的,
幸運的人無須信主。 ”
程翔的經歷正好是一個例證。

程翔本來是唯物論者、無神論者。早年,程翔就讀於教會學校,但並沒有因此而成為基督徒。程翔不信主,但照樣活得很積極、很正派、很理想主義。 2005年4月,程翔被中共當局誘捕於深圳,後以莫須有的“間諜罪”判處5年徒刑。在囚禁中,程翔精神一度瀕於崩潰,他原有的精神資源不足以支撐,其後通過《易經》卜卦和閱讀佛、道、儒三家學說而走出低谷,但仍不能消除心中的戚戚然之感。最後,通過重讀《聖經》,觸動靈魂,感極而泣,於是皈依基督,由此解除心結,放下仇恨,恢復自信,化消極為積極,並學會了在苦難中經常保持喜悅的心態。

著名記者程翔,被中共當局以“間諜罪”拘押監禁,2008年2月5日假釋回港。程翔把他這段經歷和感受寫成了一本書,中文書名是《千日無悔——我的心路歷程》,2012由香港宣道出版社出版,英文版同年由新加坡海峽時報出版社(Straits Times Press)出版,書名為“My 1,000 Days Ordeal: A Patriot’s Torture&rdq​​uo;。

當代中國文壇,盛產監獄文學。監獄文學很不好寫,因為監獄生活,尤其是中國的監獄生活,其最大特點就是缺少生活,乃至沒有生活,因此很多監獄文學,在作者方面,無一不是嘔心瀝血慘淡經營,而在很多讀者方面,卻覺得沉悶單調且大同小異。

和其他中國的政治犯相比,程翔的獄中經歷未免太“小兒科”。由於他的境外身份、記者職業以及知名度,程翔的刑期比較短且提前假釋,待遇也不算多惡劣,乍一看去,程翔的獄中生活記述似乎更不容易寫好。其實不然。我讀了這本《千日無悔》,感覺相當好,可評點之處甚多,前面提到的從無神論到基督徒的轉變過程即為一例。

按照程翔的記述,讀《聖經》,最難理解和接受的莫過於要蒙受冤屈的自己放下仇恨,寬恕和善待傷害過自己的人。

平常我們說的寬恕,是有條件的寬恕,是對方認錯道歉之後我們才表示寬恕,而基督教倡導的卻是無條件的寬恕;另外,一般人說寬恕,暗含一個前提,那就是我們擁有報復對方的能力。我們有能力報復而自願選擇不報復,那才談得上寬恕。像程翔那樣,身陷囹圄,對施害者無能為力,而施害者非但沒有認錯道歉,而且還在繼續對自己施害,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談得上寬恕,怎麼能寬恕呢?

正是基於這層道理,尼采對基督教很不以為然,對基督教大加抨擊。

尼采把基督教道德稱作奴隸道德。按照尼采的分析,基督教道德實際產生於怨恨精神。受壓迫者由於沒有能力反抗,故而心生怨恨,然而藉助於一種迂迴的、狡詐的方式,他們由怨恨創造出一種新的價值,發明了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從而使得怯懦屈從一躍而成為善良與寬恕。

尼采挖苦道:“不報復的無能應被稱為善良”,“無能報復被稱為不願報復,甚至還可能稱為寬恕(‘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幹的是什麼,只有我們才知道他們幹的是什麼!’)他們還在議論‘愛自己的敵人’--而且邊說邊淌汗。 ”

不過,尼采後來對寬恕的看法有些改變。他注意到寬恕有助於克服怨恨,在生理上是有益的。

說來也是,當你的正當權益受到侵犯,而你確實又沒有力量去懲罰對方,你就必然心生怨恨,你就只好隱忍。 “忍字心上一把刀”——這把刀本來是應該刺傷對方的,但因為你把它插在心上,它首先刺傷的就是你自己,使你的心不斷流血。

尼采說:“沒有什麼東西能比怨恨的情感更快地耗盡一個人的精力。 ”

寬恕的好處是,它可以使你從怨恨中解脫出來,不再為無法釋放的情感耗儘自己。無條件寬恕是對怨恨的克服與超越。

程翔在他的書裡把這一點說得很清楚。程翔經過反复思考,終於悟出了道理。

程翔說:放下仇恨,學會寬恕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這是一個人遭遇冤情后實行心理自療的一個關鍵步驟,如果這個包袱放不下來,心理自療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自己的心境終究不能得到真正的平靜。第二,這是一個人能否面對未來人生的一個重要問題。假如終日受自己的冤情影響,從而影響自己的正常思維和判斷,則等於自己仍然是生活在過去的痛苦之中,仍然生活在冤情的黑影之下。 ”

程翔寫道:學會以寬恕化解仇恨,以善意化解敵意;如《聖經》所說,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我覺得,這種態度使我人生能夠更加積極,做人能夠更快樂”。程翔說:“《聖經》還教導我,要把眼前的災難看成試煉,並欣然接受這種磨練,以成就更大的榮譽。 ”

需要指出的是,程翔之所以能放下仇恨,學會寬恕,更積極更快樂地堅持善,堅持公義,並把受苦看作試煉看作光榮,那又是和他信了“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這一點分不開的,也就是說,那是和他相信有全能的上帝主持公道分不開的。可是我們都知道,程翔本來是不信主、不信有上帝存在的。那麼,他又是怎樣從“不信”跨越到“信”的呢?也許,這就是有些信者說的:因為有強烈的信的需要,所以就信了。

無論如何,在巨大的災難中,程翔能信主,那總是幸運的。因為信主使他獲得了自信、平靜以及堅持理想的勇氣。

其實,不一定非信主不可。在中國,有很多異議人士、維權人士,像程翔一樣遭受到嚴酷的迫害,他們並沒有選擇皈依基督教,但仍然表現出巨大的勇氣,保持了內在的平和與積極的心態。

在我看來,程翔講述自己信主的心路歷程,實際上講述的就是一個人因為堅持理想而遭受嚴酷的迫害時,如何走出最初的痛苦、憤怒和絕望,如何恢復自信和勇氣,如何建立積極而平和的心態。程翔把這個轉化的過程一環扣一環地講出來了,這應是《千日無悔》一書的最大亮點。

讀程翔這本書,有助於我們理解很多問題。

例如劉曉波在法庭的最後陳述“我沒有敵人”。這句話既贏得很多人的讚賞,也招致不少人的批判。批判者認為這話言不由衷,是虛假,或者是懦弱,甚至是獻媚。

這種批判當然站不住腳。且不說外國人,就在當代中國的異議人士維權人士中,就有很多人都不約而同地講過“我沒有敵人”,如秦永敏、郭飛雄、吳義龍、譚作人、郭國汀、劉水,等等等等。這些人都是為了理念而屢戰屢挫,屢挫屢戰。要說他們都虛假,都懦弱,顯然不符合事實。但即便如此,“沒有敵人”一說仍然很費解:中共專制者難道不是敵人麼?難道你以為我們用善意就可以化解他們的敵意麼?這些人並非都信仰宗教,未必都相信有全能的神會主持公道懲惡揚善,那又如何能放下自己心中正當的義憤呢?

再如馮正虎宣稱的“快樂維權”。馮正虎由於維權而長期遭受打壓,多次被軟禁,被抄家,被綁架,甚至被警車撞擊,正常生活屢次被粗暴地中斷。換成一般人,氣也給氣死了,怎麼還平和得下去,怎麼還快樂得起來呢?

參照程翔的記述,事情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本來,一個人受到他人無理的侵犯,尤其是當你為自由為正義而抗爭時受到專制政府的迫害,產生憤慨,乃至產生仇恨,都是自然的、正常的、正當的。這種憤慨和仇恨並不是自私的情感,而是尊嚴意識的體現,是正義感的體現。但是,長期地深陷於這種情感首先對自己的身體不利,會對自己的心理和生理造成嚴重的傷害。因此你需要學會調整心態,需要學會放下那些強烈的負面情緒。

當然,如果你選擇屈服,選擇放棄,你也不難放下憤慨和仇恨。 “六四”槍響,舉國憤慨。可是很多人由於恐懼,隨後選擇了放棄;而既然他們放棄了抗爭,因而也就避開了迫害,那麼不要多久,原來的憤慨也就日益淡化,以致消失了。如果一個人遠離苦難,放棄抗爭,而奢談沒有仇恨,沒有敵人,奢談寬恕,奢談快樂,那自然是很容易的,但也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如果一個人拒絕放棄,決心堅持,那麼,他就不得不面對苦難承受壓力,這就需要有更強大的精神支撐,才能使自己克服種種負面情緒。程翔靠的是宗教。那些不信宗教的人靠的是歷史(對於中國人,歷史是我們的宗教)。兩者都堅信:自己是站在正確的一方,也是必將贏得最後勝利的一方;而對方則是站在錯誤的一方,也是最終必將失敗的一方。這樣,他們就可以把自己的受苦看作是考驗,看作是爭取正義獲勝所必須付出的犧牲,從而以此為榮。憑著這樣的道義優越感,他們就可以居高臨下地看待那些施害於他們的人,根本不和對方一般見識,於是也就不再心懷怨恨。

在《千日無悔》這本書裡,程翔記下了他在監獄中的種種經歷,揭示出中國現行製度的黑暗。作者還基於深刻的反思和不斷的自我分析,描述了自己的種種內心感受和心態的轉變以及思想的演進。這不但有助於我們了解專制制度對人性的摧殘,也有助於我們了解人性是何等的脆弱,但又是何等的堅韌。

書名:千日無悔--我的心路歷程
作者:程翔
出版:宣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2月
平裝:400頁

胡平

胡平,《北京之春》雜誌主編,中國人權理事會成員。

錯誤 | Human Rights in China 中国人权 | HRIC

錯誤

網站遇到非預期錯誤。請稍後再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