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本期簡介(中國人權論壇,2013年第1期)

2013年06月26日

過去30年來,中國憑藉其不斷提升的經濟與政治實力而崛起,並且雄心勃勃地推行軟實力戰略,加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所有這一切,使得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急劇擴大。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廉價商品和巨額​​投資幾乎遍布全球每一個角落。除了國際商貿外,中國和世界上許多國家在許多領域有著廣泛的雙邊和多邊合作,如安全、軍事、科技、文化和學術交流等。除了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外,中國還批准了幾乎所有主要的國際人權條約,並在這一領域中日趨活躍,試圖影響國際人權的實施和政策辯論。

許多發展中國家因受惠於中國廣泛的發展及援助​​項目而信奉所謂“中國模式”的發展道路——即開放經濟、管控政治。但是,這些國家也開始逐漸警惕隨這一模式而來的代價,意識到在政治上沒有白吃的午餐。中國在輸出大量的投資和貸款的同時,把其國內做生意的方式也帶了進來,包括惡劣的勞動標準和慣例,以及缺乏透明度和問責機制等。這些做法導致了與當地矛盾的加劇,引發了當地政府的反彈,這從最近加納打擊非法的中國礦工一事可見一斑。

中國日益活躍地參與國際人權機制,也為國際社會帶來了多方面的挑戰,包括在反恐的同時保障人權,促進言論自由和信息獲取自由,參與互聯網管理的議題,以及促進中國有效落實國際人權義務等。

這一期的主題是《中國在世界的角色》,探討了中國在國際扮演角色的影響和意義及其對人權、安全和公民社會領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第一部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專家見解”,以文字和視頻的形式呈現“中國在世界的角色:人權挑戰與機遇”圓桌討論會的內容。我們請到了四位知名的法律和人權專家:邁克·波斯納、孔杰榮、菲麗斯·蓋爾以及傅華伶。專家們從“由內而外”和“由外及內”的視角從下面幾個方面來探討這一議題:

  • 中國國內管治的關鍵問題
  • 中國現任領導班子的組成及其對外交政策的影響
  • 中國在國際法律和人權體系中的運作模式及其後續影響
  • 國際社會應該如何與中國交往,以促進中國形成一個以法律為基礎、以人權為本的社會

 

這個部分還包括一段由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和施道安(Andrew Scobell)合著的《尋求安全感的中國》(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一書的節選,摘自該書的第一章《是什麼在驅動中國的外交政策? 》。其中作者概括了中國面臨的“四環”威脅,並認為這四個圓環正是中國製定其外交政策的立足點。在採訪視頻中,黎安友就多個議題進行了闡述,包括中國改革的主要驅動力以及中國持續存在的人權問題對國際安全的影響等。

第二部分“民間社會的視角和聲音”,公佈了中國人權進行的一項非正式的NGO調查問卷的結果,以供讀者更好地了解公民社會對中國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的觀察與認知。 2013年5月,中國人權利用去土耳其參加國際人權聯盟(FIDH)第38屆代表大會的機會,採訪了在緬甸、白俄羅斯、柬埔寨、利比里亞及墨西哥等國家從事人權工作的人士。我們在此節錄了對他們的採訪視頻,其中表達了對中國在這些國家的影響的看法。一位肯尼亞商人所撰寫的中國在肯尼亞的影響所扮演的矛盾角色的文章也刊載於此。

這一期的“文化之角”發表了中國最敢言的藝術家之一的嚴正學的文章。文中介紹了他以在文革中被當局鎮壓的兩位具有歷史意義的人物為原型的雕塑作品。

這一部分還包括了不少書評和書的節選以及對作者的採訪,這可作為中國人權的夏季書窗。這些書籍包括關於中國外交政策、鄧小平改革、監獄日誌、薄熙來—王立軍—谷開來事件、西藏、中國思想改造運動等話題。以下是詳細的書單:

傅高義(Erza Vogel) 《鄧小平與中國的轉型》 (胡平評)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與施道安(Andrew Scobell) 《尋求安全感的中國》(劉亞偉​​評)

程翔《千日無悔──我的心路歷程》(慕亦仁(Paul Mooney)評英文版;胡平評中文版)

胡平《人的馴化,躲避與反叛》(黎安友評)

約翰•肯尼思•諾斯(John Kenneth Knaus) 《超越香格里拉:美國與西藏進入21世紀》(梅兆贊(Jonathan Mirsky)評)

梅志《胡風的獄中歲月》(梅兆贊評)

祝您閱讀愉快,並歡迎您的反饋。

錯誤 | Human Rights in China 中国人权 | HRIC

錯誤

網站遇到非預期錯誤。請稍後再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