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本期简介(中国人权论坛,2013年第1期)

2013年06月26日

过去30年来,中国凭借其不断提升的经济与政治实力而崛起,并且雄心勃勃地推行软实力战略,加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所有这一切,使得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急剧扩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廉价商品和巨额投资几乎遍布全球每一个角落。除了国际商贸外,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如安全、军事、科技、文化和学术交流等。除了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中国还批准了几乎所有主要的国际人权条约,并在这一领域中日趋活跃,试图影响国际人权的实施和政策辩论。

许多发展中国家因受惠于中国广泛的发展及援助项目而信奉所谓“中国模式”的发展道路——即开放经济、管控政治。但是,这些国家也开始逐渐警惕随这一模式而来的代价,意识到在政治上没有白吃的午餐。中国在输出大量的投资和贷款的同时,把其国内做生意的方式也带了进来,包括恶劣的劳动标准和惯例,以及缺乏透明度和问责机制等。这些做法导致了与当地矛盾的加剧,引发了当地政府的反弹,这从最近加纳打击非法的中国矿工一事可见一斑。

中国日益活跃地参与国际人权机制,也为国际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包括在反恐的同时保障人权,促进言论自由和信息获取自由,参与互联网管理的议题,以及促进中国有效落实国际人权义务等。

这一期的主题是《中国在世界的角色》,探讨了中国在国际扮演角色的影响和意义及其对人权、安全和公民社会领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一部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专家见解”,以文字和视频的形式呈现“中国在世界的角色:人权挑战与机遇”圆桌讨论会的内容。我们请到了四位知名的法律和人权专家:迈克·波斯纳、孔杰荣、菲丽斯·盖尔以及傅华伶。专家们从“由内而外”和“由外及内”的视角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议题:

  • 中国国内管治的关键问题
  • 中国现任领导班子的组成及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 中国在国际法律和人权体系中的运作模式及其后续影响
  • 国际社会应该如何与中国交往,以促进中国形成一个以法律为基础、以人权为本的社会

 

这个部分还包括一段由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和施道安(Andrew Scobell)合著的《寻求安全感的中国》(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一书的节选,摘自该书的第一章《是什么在驱动中国的外交政策?》。其中作者概括了中国面临的“四环”威胁,并认为这四个圆环正是中国制定其外交政策的立足点。在采访视频中,黎安友就多个议题进行了阐述,包括中国改革的主要驱动力以及中国持续存在的人权问题对国际安全的影响等。

第二部分“民间社会的视角和声音”,公布了中国人权进行的一项非正式的NGO调查问卷的结果,以供读者更好地了解公民社会对中国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的观察与认知。2013年5月,中国人权利用去土耳其参加国际人权联盟(FIDH)第38届代表大会的机会,采访了在缅甸、白俄罗斯、柬埔寨、利比里亚及墨西哥等国家从事人权工作的人士。我们在此节录了对他们的采访视频,其中表达了对中国在这些国家的影响的看法。一位肯尼亚商人所撰写的中国在肯尼亚的影响所扮演的矛盾角色的文章也刊载于此。

这一期的“文化之角”发表了中国最敢言的艺术家之一的严正学的文章。文中介绍了他以在文革中被当局镇压的两位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物为原型的雕塑作品。

这一部分还包括了不少书评和书的节选以及对作者的采访,这可作为中国人权的夏季书窗。 这些书籍包括关于中国外交政策、邓小平改革、监狱日志、薄熙来—王立军—谷开来事件、西藏、中国思想改造运动等话题。以下是详细的书单:

傅高义(Erza Vogel) 《邓小平与中国的转型》 (胡平评)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与施道安(Andrew Scobell) 《寻求安全感的中国》(刘亚伟评)

程翔《千日无悔──我的心路历程》(慕亦仁(Paul Mooney)评英文版;胡平评中文版)

胡平《人的驯化,躲避与反叛》(黎安友评)

约翰•肯尼思•诺斯 (John Kenneth Knaus) 《超越香格里拉:美国与西藏进入21世纪》(梅兆赞 (Jonathan Mirsky)评)

梅志 《胡风的狱中岁月》(梅兆赞评)

祝您阅读愉快,并欢迎您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