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書評

《激辯中國:美中關係十談》揭示了中美兩國學者對於這兩個國家價值觀和政策的思考。不同於往常,中國學者堅持認為,無論中國出現了什麼錯誤狀況,其根源都在於外國的剝削和乾涉。他們也指出了美國企圖搞垮中國的陰謀。相反的,美國學者則提出了針對中國的多項指責,但也承認美國在國內外確有不良行為。 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中國人權理事黎安友的談話中,上述觀點表達得最為鮮明,他代表美方。與他對話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周琪教授,社科院是中國重要的官方智庫,週從一所美國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因著編輯的提問,週女士一開場便切入價值觀的話題。她指出:長期以來,美國拒絕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且在1960年“...
本書的副標題已提示了艾米莉·T·葉的主要觀點:西藏正隨著中國人的佔據發生變化,中央認為這是一種慷慨的行為,甚至是一份贈禮,但藏人所經歷的卻是壓迫。由此葉女士得出了其中一個從她經常引用的理論家那裡總結的看法:“從來沒有免費的禮物。相反的,禮物始終是雙刃劍,它包含了贈品和毒藥、慷慨和暴力、分享和欠債。 ”日常經驗告訴我們,它並非總是如此,但對於中國和西藏來說,卻是不爭的事實。 圍繞這一主要觀點,我覺得,葉女士對藏人的行為甚至肢體語言的觀察很獨特。她的總體觀察是,少數民族人士往往被發達國家的觀察家或雇主譴責為懶惰(過去美國南方的奴隸絕對是這樣的情況,今天繼續用來侮辱非洲裔美國人)。她指出,...
低估的不守誠信 1989年中國的天安門大屠殺已經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它是促使世界各國政府將人權列入外交政策議程當中的事件之一。從那時起,外交官、活動人士、學者以及其他人已經在辯論支持尊重中國人權的最佳途徑,尤其是考慮到中國政府在這一問題上毫不妥協,而現今中國日益增強的國際影響力和經濟實力更堅定了中國的立場。在20世紀90年代,標準的外交工具包括將貿易與人權狀況掛鉤,迫使北京政府釋放監獄中的犯人或流放海外,在聯合國通過批評中國人權紀錄的決議,並試圖讓中國官員參與到更為系統的關於人權的討論當中。 但在隨後的十多年, 隨著中國政府威脅採取經濟和外交手段打擊報復的實力大大增強,...
本書解構了關於中共統治中國的最後倖存的神話之一:從1949年“解放”到1958年開展大躍進,那段時間是中國的“黃金時代”。許多生活在中國以外的人,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相信這一說法,即那是中共以非共產世界也可以尊重的方式統治中國的時期。 《“解放”的悲劇》以大量無可辯駁的事實做到了這一點。馮客是一位“震懾”派歷史學者。在他的前一本書《毛澤東的大饑荒》中,他蒐集了大量中國大陸官方檔案中的證據,並把它們與其它公開發表的內容巧妙地交織在一起。 馮客認為,從一開始,中共就不確定自己是否有能力控制其征服的國家。因此,中共立刻放手對整個社會使用恐怖和暴力,就像毛澤東從1940年代初為在黨內進行控制一直在做的...
多年來,我讀過約十幾本有關中國監獄的回憶錄,但沒有一本像廖亦武這部細緻而又繪聲繪色的獄中紀實對我產生如此的影響。這本書之所以打動我,應歸結於廖亦武所特有的詩人的才華、作家對細節的敏感,以及他願意傾聽獄友們多彩而悲慘的故事。 世界上只有極少幾個國家,一個人會因為寫了一首詩或拍了一部電影而身陷囹圄,遭受深重的苦難。中國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那個國度懼怕藝術家;在藝術家對執政黨構成威脅之前,黨必須對他們進行打壓。 廖亦武毫無保留地講述了自己的故事,甚至包括那些使他看起來像一個卑陋齷齪的年輕詩人的醜事。他在參加自己心愛的姐姐的葬禮時,與一位陌生女人發生性關係,喪服散落在地上。...
英文書名:《劉曉波、〈零八憲章〉和 中國政治改革的挑戰》
剩女——性別不平等在中國的回潮(亞洲的論點) 洪理達 澤德出版社(Zed Books) 2014年4月10日 精裝:224頁 “洪理達充分利用她的記者經驗和所受的社會學訓練,借鑒過往中國性別研究領域的突破性作品並根據自己所做的採訪,在利用統計數據的同時講述辛酸的個人故事,對一個至關重要但經常被忽視的問題寫出了一部吸引人並且發人深思的作品。必讀。”——華志堅,《21世紀的中國:每個人都必須知道的》一書作者 由 中國人權 推薦 展覽:艾未未:憑什麼? 布魯克林博物館 2014年4月18日—8月10日 “……這場展覽要遠比其最初的形態更明確、更扣人心弦,可謂是一次巨大的成功。...

頁面

訂閱 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