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六四”難屬《探訪紀實》前言——為紀念“六四”慘案二十五週年而作

2014年04月11日

從今日起,我們將陸續獻給讀者的這批“六四”難屬《探訪紀實》,是一篇篇血和淚凝成的文字。這是在目前大陸的現實環境下,天安門母親群體能夠獻給逝去親人的最好紀念。

在去年“六四”二十四周年過後​​不久,在京的一些難友聚在一起,心裡沉甸甸的,都在想著同一個問題:時間一年一年過去,我們費盡了心力,既不能為死難親人討回公道,更不能挽留住那些在以往歲月里共同抗爭、而今已年邁多病的難友的生命腳步。她(他)們一個又一個相繼離去,這給我們活著的難友留下了無盡的哀思和悲憤。

眼看“六四”二十五週年快要來臨了,我們該為逝去的人們做些什麼呢?又怎樣來紀念這些死難者的亡靈呢?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我們與外地的難友只是靠寫信、通電話、託人捎信聯繫,很少能彼此走動、面對面地接觸。我們何不分頭去外地探訪同命運的難友呢!大家七嘴八舌,很快達成共識,於是定下了方案。

從去年10月份開始,尤維潔、郭麗英、張彥秋、吳麗虹以及尹敏等難友分三批出發,北上內蒙、東北,南下江西、兩廣,西去四川、重慶,中赴河南、湖北,東至安徽、江蘇(待去)。他們走訪了二十來家外地“六四”難屬,蒐集了一大批彌足珍貴的資料,最為難得的是與那些難屬面對面地交心、訪談。

這不是一般的探親訪友,更不是旅遊觀光,而是一次曠世罕見的沉重旅行;是心與心之間的直接碰撞與交流。探訪者與被訪者的手握在一起,淚流在一起!時至今日,探訪者向在京的難友談起這一家家被訪者的情況時都還禁不住眼圈發紅、潸然淚下。

從今日起,我們將陸續獻給讀者的這批“六四”難屬《探訪紀實》,是一篇篇血和淚凝成的文字。

這是在目前大陸的現實環境下,天安門母親群體能夠獻給逝去親人的最好紀念。

為此,我們要感謝尤維潔等五位女士,她們的年齡也已60上下,有的甚至重病在身,但是她們放下家中需要照顧的老人和年幼的孫輩,義無反顧地踏上旅途,不辭勞苦,爬山涉水,深入邊遠地區和窮鄉僻壤……

我們深信,這一切將與“八九”、“六四”一樣永載史冊!

2014年4月1日

 

 

©中國人權版權所有。若轉載,請致函communications@hrichina.org 獲授權協議。

作者簡介

丁子霖,“天安門母親”群體的創辦人和代表。該群體由“六四”鎮壓中喪失親人的家屬組成,是一個維權團體。丁子霖是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1989年6月3日晚,她的兒子被戒嚴部隊射殺。丁子霖聯絡了其他失去親人的難屬,於當年下半年組成了“六四”受難者群體,2000年改稱為“天安門母親”群體。

錯誤 | Human Rights in China 中国人权 | HRIC

錯誤

網站遇到非預期錯誤。請稍後再試。